“我们准备成立一个工商联组织,这可以把工商业方面的活跃人物组织起来,其主要任务一是使他们较有组织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二是使他们有监督地自我改造……”
1949年2月,毛泽东在西柏坡与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阿·伊·米高扬谈到成立新中国的问题时,特别提了工商联的组建。
两个月后的4月15日,在香山双清别墅,毛泽东提出:“我们的经济政策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叫做‘四面八方’,即公私、劳资、城乡、内外”“照顾到‘四面八方’,这就叫全面领导”。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当时具有国家宪法地位和作用的文件《共同纲领》,“四面八方”被确立为我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
风从“四面八方”来。在党的统一战线中,民族工商界一直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同盟力量。
“1947年9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大中城市中第一个新型工商界人民团体——哈尔滨工商联合会诞生。这幅图片,就是当时哈尔滨工商联合会办公楼的设计图……”在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3号院内的全国工商联会史馆内,一张泛黄的旧照片,将工商联事业开端一下子上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那段烽火峥嵘的岁月。
从抗日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先后成立了商会、工商业联合会、工商联合会等一些新的商会组织。包括哈尔滨工商联合会在内的这种新型商会组织,在促进解放区经济发展、支援解放战争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据本报记者了解,刚成立不久的哈尔滨工商联合会,受命动员和组织私营工商业者恢复和发展生产,使哈尔滨成为东北解放区的后方基地和经济中心,不但组织了三百余家私营企业参加军工生产,同时为前线捐献东北币20亿元,为东北解放做出了积极贡献。
1948年2月,党中央作出《关于工商业政策的指示》,将工商业政策列为决定革命成败与否的五个关键政策之一。1948年8月,党中央批转了5月在石家庄召开的华北金融贸易会议上通过的关于《华北金融贸易会议的综合报告》,提出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指导方针,即:“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同时提出“组织能得工商业者信任的商会或工商联合会”。这份报告被视为党中央关于建立和规范工商联等新型商会组织的第一份正式文件。
值得关注的是,全国工商界作为一个正式界别,15名代表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工商界人士作为重要的社会群体,正式登上了新中国的历史舞台。
1951年,经过全国政协常委会协商,推定由陈叔通、李维汉、章乃器三人共同负责推动全国工商联的筹备工作。10月底,由18人组成的筹委会筹备处成立,标志着全国工商联的组建工作正式展开。
1952年6月20日至30日,全国工商联筹备代表会议在北京举行。陈叔通致开幕词,出席会议的代表413名。党中央对这次会议很重视,周恩来到会作了关于学习《共同纲领》的报告,毛泽东亲自接受了会议献旗,与会代表受到极大的教育和鼓舞。
在全国工商联正式成立之前,已有部分省(区)正式成立省级工商联,领导所属近2000个市、县级工商联。天津市工商联、北京市工商联正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代表。
面对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的局面,1950年4月29日,以李烛尘为代表的天津工商业者,整合144个行业商会和同业公会,共计6.5万户工商企业,在天津市民政局礼堂召开会议,成立了天津市工商业联合会,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省级工商联组织。
1951年6月26日,北京市工商业联合会第一届代表大会(当时称“北京市工商界代表会议”)在北京前门外民主剧场召开。北京市副市长张友渔、市财经委主任程宏毅出席并讲话。
张友渔在讲话中阐明,成立工商联不仅是工商界的需要,也是人民的需要。“如何使公私经济配合得好,做到公私兼顾,如何使私营与私营之间团结互助,都需要一个包括公、私、大、小,大家团结在一起的组织机构,即工商业联合会。”
与共和国同成长的工商联组织,协助政府指导工商业发展生产、开展城乡物资交流,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抗美援朝时期,团结和带领各地工商业者恢复生产、繁荣经济、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初步形成了地方经济基础,平稳顺利地完成了过渡时期的工作任务。
据记者了解,为支援抗美援朝战争,哈尔滨市工商联协助市政府组织军需被服加工生产,从1950年8月30日至1951年末组织工商界完成13.4万套军服生产任务,此外还组织全市工商业者捐献315.7亿元,折合捐献战斗机21架。从1951年9月至1952年5月,上海市工商联组织工商界捐款达6000多亿元,可购置战斗机404架,占全国捐献总额的10%以上。
在党中央的关怀重视下,随着各地工商联组织陆续建立,经过近两年筹备,全国工商联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于1953年10月23日至11月12日在北京举行,标志着全国工商联正式成立。
当时出席会议的代表共有673人,分别代表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的国营企业、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公私合营企业、手工业者、资方代理等。会议通过《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章程》等文件,陈叔通当选执行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在大会上讲话指出:“一切积极为实现过渡时期总路线而努力的私营工商业者……和全国人民一道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并同样享受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幸福生活……”
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的成立,翻开了中国的工商业联合会和商会组织发展新篇章。
“欢迎参观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会史展览,我们现在所在的这座小楼,坐落于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3号,由中国近现代建筑设计开拓者之一杨廷宝大师设计,北京市兴业投资股份公司于1951年11月兴建。1952年12月,全国工商联筹委会迁至此楼办公。1953年10月,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成立,此楼成为全国工商联办公地……”
站在这座比全国工商联还要“年长”一点的小楼前,扑面而来的历史感,让每位参观者都不禁肃然。
从1953年到1978年,工商联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协助党和政府扶持工商业恢复发展、团结教育工商业者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共同为巩固人民政权、恢复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而努力,为实现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作出应有贡献。
“我庆幸自己在浩浩荡荡的历史大潮中,成为一个弄潮儿而不是观潮者。”当时正值而立之年的北京市工商联创始人之一孙孚凌,若干年后忆起往昔峥嵘,感慨万千。
与家国共成长,同砥砺铸荣光。孙老的感慨,正道出了千千万万工商联人的心声。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